這部名為《ぅどん》(Udon)的影片是無意中發現進而觀看的優質日本影片。以贊歧烏冬為故事主軸,逐漸帶出子承父業的矛盾問題以及對於傳統文化薪火相傳的精神,雖然看似是一部飲食電影,實則確有親情與傳統的深度探討。日本人的纖細性格造就了這部無論是從旅遊影點,飲食文化,親情關係和文化傳承都點到恰如其分的作品。
烏冬麵是日本三大國民麵食之一,另外兩個是拉麵和蕎麥麵。烏冬也是我最愛的麵食,充滿嚼勁的口感和朴實的麵粉香味,只需要加入鰹魚湯和雞蛋與青蔥,就是一碗口味清淡不失鮮甜的麵食。日本最著名的烏冬分為贊歧和稻庭,贊歧烏冬是一種平民烏冬,麵條較粗,稻庭烏冬則較為纖細,自古至今都是奉為貴族所品。因此一般食肆所見的都是贊歧烏冬,而稻庭烏冬則僅在高級料理店供有。下一次專欄來寫點深入的烏冬專題吧~~
要君在《夜王》中飾演牛郎店排名no6的牛郎,是少數戲劇中以正宗大帥哥造型出現的一角。
(性格分裂照一)要君在《搞怪吹笛手》的造型,本人是無語問蒼天....
(性格分裂照二)要君在《大盜石川五右衛門》出演陰險角色,真是帥到想咬人....
一個月在家,除了吃喝睡呆外就是追劇,彷彿又回到大學瘋狂追劇的時代......看過的日韓劇掐指一算,少說也有七八部,不過每一部都被我看到哩哩啦啦七零八落,不是只看頭就是只看尾,好整以暇看完整部劇的好像沒幾套。當中讓我真的覺得好看的竟然是一部日劇牛郎片(囧)。本人啊真的太佩服日本人了,只要讓他們重新包裝,連瘪三都可以立馬變王子。
牛郎嘛~不就是說些甜言蜜語騙取芳心寂寞女人金錢的出賣色相風塵郎嗎?可是如果由日本編劇一包裝,每個牛郎就立刻變成有血有類有理想且敬業的理想男人(汗)。說的是《夜王》這部幾年前的舊作,由TOKIO鼓手Mabo和北村大叔還有還有帥死不賠命的永遠的要潤主演。實在看膩了半生不熟的J家弟弟大堆頭主演的偶像劇,例如《花樣少男少女》,所以這次一次過螢幕"曬冷"祭出眾位人模人樣的熟男帥哥,所以即使是悖離現實的牛郎片,我也照樣看得不亦樂乎。
熟男帥哥在螢幕前晃得眼花撩亂,彌補了令人噴飯的情節內容,片中Mabo以"我們必須讓所有女性都感到幸福"為目標,認為這樣才是敬業的牛郎,掏富婆酒家女錢時才感到心安理得(這句話是我加上去的)。
好了好了不說內容,這不是我開貼的目的。我的目的是推銷一枚常常被人看漏眼的帥哥,以及重溫我少女時代的王子情結。
堪稱日劇永遠的男配角(可悲的稱號)的要潤,明明就是輪廓分明身形高大帥氣有型雄糾糾氣昂昂(這是哪門子讚美詞......)的一等大和型男,演技也好得沒話說,可是偏偏就只能演一些男二或配角小魚的角色。真不懂日本電視圈是怎麼選角,怎麼看J家一眾乳臭未乾的小弟弟都不該是壟斷日劇男主角的最佳人選。說起要君的演技,從近期的作品中看,本人可以確認要君應該是打算接下長瀨智也的棒子,當個型男諧星吧!在《你不是犯人吧!》拋開帥哥外形,盡情耍花癡低能白爛的角色,讓我看得即爆笑又丟臉(真替他感到丟臉~),還有《搞怪吹笛手》的衝天紅頭髮造型以及白爛角色,我簡直是虛脫無語......要君~看來你真的可以看始祖長瀨智也當好兄弟了,誇張搞笑不計形象的演出,真的要寫個服字給你們。這邊甫看完低能搞笑的演出,那廂看《大盜石川五右衛門》,要君將雙眉染白把銳利眼神給搬出來,帥氣陰險冷酷無情的石田三成被他演得入木三分,比起江口大叔的忍者造型,搶鏡度有過之無不及。
再來又說回《夜王》中讓人驚鴻一暼的新宿歌舞伎町四大夜王之一(挖哩咧~牛郎界也有四大天王!真想罵粗口.....泡菜君在旁插嘴道:他們應該是新宿歌舞伎町牛郎工会领导人,而保坂尚希則是工會主席....哈哈!爆點!!)的赤木哲也由已年屆不惑的保坂尚希出演。第五集時看到他出場,委實有點小鹿亂撞,因為保坂尚希是我中學時代的螢幕王子啦!那時候電視播出《外科醫柊又三郎》時,他飾演帥氣的年輕醫師,就這樣還是天真無邪的我就這樣被煞到啦~一別數十年,螢幕重逢時他已是大叔一名(雖然還是非常帥氣的大叔啦~)。90年代初期,他和萩原聖人還有福山雅治被日本媒體稱為"新平成御三家",超拉風的喔!
最後貼上要君的人格分裂劇照和保坂大叔的四大夜王照(噗~還是忍不住想笑)作為部落格開張以來最沒品味沒營養沒氣質的花癡文作結。
洋溢著春天氣息的沙拉,總是為炎炎午後的慵懶,帶來一注甦醒的動力。每一口的清新原味,讓你重新感受食材的純粹。
無論是作為前菜、配菜、主菜甚至是節食聖品,來自西方國家餐桌上必不可缺的沙拉,已成為了我們亞洲人最為熟悉的一道餐點。沙拉最常予人“健康”與“低脂”的典型印象,對於“健康”二字我倒是完全贊同,至於“低脂”則有所保留。
事實上,沙拉並不僅止於一般常見的低卡路里綜合蔬菜類,另有一些以根莖類植物為主的沙拉,例如馬鈴薯沙拉,和以主菜形式呈現的凱撒沙拉等重量級沙拉,其熱量一點都不低呢!
備受冷落
歐洲中世紀時期,蔬菜一般被歸為窮人食物,唯有勞動階級的窮人才會採摘自家耕種的蔬菜為食,尊貴的皇公貴族為了炫燿身分,僅選食小牛和羊羔之類、在當時的食物鏈上被視為最上等的精緻肉品。當時的古羅馬國甚至流傳著一句警告人們不要食用沙拉的諺語─“再美味的沙拉都會導致糟糕的一餐”,因為他們認為以大量蔬菜為主的沙拉是屬於“涼性”食物,並不適合人類進食。不過,基於義大利人普遍喜愛蔬菜的飲食習慣,因此人們經常將綜合蔬菜和新鮮香草混合,然後配上海鹽和橄欖油以“加熱”這些“涼性”沙拉。
和法國及英國等歐洲地區相比,義大利人食用沙拉的比率高出許多倍,主要是因為當地一年九個月都處於高溫之中,因此清爽的沙拉當然比濃郁的肉類更貼合人們的口味。喜愛進食蔬菜的習慣,使得義大利人曾被如此戲謔:“居住在阿爾卑斯山脈另一側的人們認為沙拉是貪婪的義大利人的專屬食物。正是義大利人搶奪了那些以綠葉青草為食的低等動物的糧食。”從中不難看出,舊時歐洲各國仍然抱持著蔬菜是低等級的食物,甚至是不適合端上餐桌的一種“動物食料”。
如此一道不入流的沙拉,卻在現代變成了歐洲大陸的民族性食物,相信這種巨變是當時所有人始料未極的吧!
各有精采
依照現代西餐的慣例,沙拉一般可分為前菜式、配菜式和主菜式。前菜式沙拉以小份量單獨呈現,最常見的是綜合蔬菜淋上醬汁的類型。配菜式沙拉通常都是搭配主菜一同上桌,食材的使用種類繁多,除了普遍常用的綜合蔬菜外,尚有馬鈴薯、豆類、麵類、榖類或水果。至於主菜式沙拉的份量則最大,單獨食用即可作為正餐看待,為了呈現份量感,所以沙拉除了蔬菜類,還會加入各種肉類、海鮮、雞蛋、馬鈴薯等豐富食材,著名的凱撒沙拉即是典型的主菜式沙拉。
各種新鮮的蔬菜都可以靈活運用在沙拉之中。歐美的沙拉食譜多使用當地蔬菜,我們未必可輕易取得,不過,我們卻可以依照材料的口感特質以在地常見的蔬菜取代之,沙拉搭配法充滿著自由與輕鬆,無須受食譜所約限。除此之外,超市冷藏蔬菜部也可輕易購得袋裝式的綜合沙拉,裡面的Iceburg、Butterhead、Lettuce、Rocket、Mizuna、Watercress、Amaranth、Radicchio和Chicory等,都是西方沙拉最常使用的蔬菜類式,
除了主角式的蔬菜外,新鮮的香草也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調味角色。最常用來搭配沙拉食用的香草為Basil、Rosemary、Sage、Thyme和Parshley,當然,每個人也可根據自己的口味來選擇香草的組合。如果無法獲得新鮮香草,最為方便的罐裝乾燥香草也是不錯的取代法,尤其推薦混合了數種經典義大利風味的綜合性香草“Italian Herbs”,其馥郁的芳香洋溢著滿滿的地中海風情。
亞洲人所食用的沙拉材料,普遍都會加入番茄、紅蘿蔔、青瓜,甚至是辣椒這種組合。馬來西亞著名的ROJAK即是一款典型的南洋風味沙拉,以熱帶水果搭配極具本地特色的蝦膏和辣椒醬作為沙拉醬料,調配出辛辣脆口的水果沙拉。這些添加食材和醬料組合因地域性的差別而有所不同,除了以上所提的南洋風味水果沙拉外,希臘人食用沙拉習慣大量使用當地特產黑橄欖、無花果和Feta等新鮮乳酪,而法國普羅旺斯港鎮尼斯則於其尼斯沙拉中加入了鮪魚和鯷魚,呈現出當地的海港特色。因此,每一道看似簡單的沙拉,卻像一本博深的史書般,記載著每個地方的風土文化。
提起在亞洲最受歡迎以及最普遍的沙拉醬料,絶對非千島醬莫屬。據說,千島醬的命名是以美國著名的千島湖而來,這款以雞蛋、番茄糊、黃芥末和酸黃瓜醬等材料製作成的美式沙拉醬,幾乎是所有美國餐飲連鎖店的沙拉吧上必備的高人氣沙拉醬。事實上,除了千島醬之外,許多在亞洲知名度較低的經典醬汁都十分味美討喜,相較高熱量的千島醬,一些歐式油醋醬顯得更為輕盈健康呢!
最基本的歐式沙拉醬汁是以各款醋類,如義大利陳年醋(Balsamic)、紅或白酒醋(Wine Vinegar)以及各種水果醋,和橄欖油混合而成的油醋醬汁。另外,新鮮的乳酪也可作為甜食水果沙拉的調味醬料,一般所使用的是Feta、Ricotta和 Mascarphone這三種未經發酵的乳酪。
推薦食譜
最後節錄這款我最喜愛的尼斯沙拉食譜和各位分享週末午後的廚趣之樂:
尼斯沙拉(Salad Nicoise)
材料:綜合沙拉蔬菜1份、水煮馬鈴薯1顆、罐頭油漬鮪魚1/2罐、罐頭油漬鯷魚(Anchovy)2片、新鮮紅番茄1顆、川燙四季豆4條、甜椒1顆、黑橄欖5粒、水煮蛋1顆。
調味料:蒜末1小茶匙、鹽和現磨黑胡椒適量,橄欖油和紅酒醋各2大匙。
做法:綜合沙拉蔬菜泡入冰水使其口感鮮脆。將水煮馬鈴薯和新鮮番茄切成大丁,將罐頭鮪魚內的多餘油脂去除後剝成大塊。四季豆燙熟後冰鎮切段,水煮蛋切成圓片。將冰水中的綜合蔬菜濾乾置於沙拉大碗中,將其他材料放入碗中。撒上鹽、現磨黑胡椒粒、蒜末、橄欖油和紅酒醋,拌勻後,即可食用。
日本飲食文化長久以來不斷爲人爭議的即是關東和關西的世紀之戰。若將日本島一分為二,東京、橫濱和名古屋為中心點的區域稱之為關東,而京都、大阪和奈良一帶區域則稱為關西。平安時期(西元794-1185年)是日本歷史上時間最久也最興盛的時代。當時作為都城的京都,呈現一幅民生富裕之景,貴族沉浸於詩歌、樂曲和美術的風雅盛事之中,因此,承襲著皇室貴族背景的關西料理(又稱上方料理),一路流傳至今均以精緻正統的風雅飲食文化為榮。相形之下,後期為德川幕府發展出來的關東料理(又稱江戶料理), 則因為是武士和工人的聚居地,體力勞動者口味偏向濃烈厚重的緣故,而開創出飲食文化的新流派。
從料理口味到盛載器皿,如果關西料理是清雅的梅花,那關東料理即是艷麗的牡丹。說白了,也只是烹調技術與調味的差異而已。最顯而易見的例子就是醬油,關西風味的“薄口醬油”爲迎合當地呈現食物原味的特色而調製,其色如琥珀,鹹度清淡悠遠。關東的“濃口醬油”色深味濃,符合江戶一帶居民好攝鹽分的厚重口味喜好。
以文化歷史背景而論,關西地區長久以來即為日本料理的起步點,飲食文化的演進也以進呈皇室的精緻飲食,和進供寺廟的茹素料理開始,逐漸發展為全國主軸。時至今日,“食在關西”的傳統觀念仍然深深烙印在許多日本人的心中,因此把關西料理譽為日本的正宗料理並不為過。
飲食四表
在關西料理中最具代表以及為人所熟知的食物有四,那就是懷石料理、箱壽司、雜燒物和神戶牛肉。
懷食料理
懷石料理源出京都寺廟。據說,“懷石”一詞是由禪僧懷中的溫石而來,修行的禪僧必須嚴守戒律,因此僅食用早餐和午餐。可是年輕的僧侶耐不住飢寒,所以將溫熱過的石頭放在懷中,後來演變成減少食量。“懷石”即有淺嘗輕食之意。
懷石料理與茶道文化有著密切的關係。當客人來訪時,主人會沖泡茶飲奉客,以及端出精緻簡便的輕食搭配品茗,這就是茶懷石料理。懷石料理保留小巧份量以及按季節選取當令食材,以原味烹調的傳統,以一汁三菜的形式上菜奉客。廚師將食材作為創作材料以及使用精緻考究的盛載器皿,淋漓發揮出當時蔚為主流的意境風典,因而賦予懷石料理更顯優雅纖細的風貌。懷石料理的季節性區分鮮明,以春季懷石料理為例,生魚片、鮭魚卵、野山菜和山藥等都是新鮮當令的上桌品。每一道菜皆蘊含禪學意境,以淡泊簡雅的精神洗滌每一位食用者的心靈。
與普羅常見的關東渥壽司不同,源自大阪的箱壽司於日本境外並不廣泛流傳。素有“天下廚房”美譽的大阪擁有臨海靠山和盛產自然產物的地理條件,加上來自遠方北海道和賴戶內海的豐富海運,各式各樣的產品都聚集於此,讓大阪成為了關西地區的重要集散地。
自19世紀始,當地已出現採用新鮮漁獲為材料,和米飯一起在長型木箱模具裡製作壽司的“箱壽司”。最初本意是爲了保存食物而將漁獲和蔬菜混合醋飯放入箱中,之後發現食物味道美妙,從此就成為了當地一道極富特色的食物。
這種技術複雜、又名為“壓壽司”的大阪壽司,在古時候是一種高級食物。由於大阪一帶除了散居商人外,鄰近的京都更居有皇室貴族,因此後期發展至以精緻為特色的箱壽司,很快就成為了追求風雅飲食的代表。高級的箱壽司皆選取高級魚類的珍貴部位為材料,因此每條魚僅用一小部分。如拼布織錦畫般奢麗的盤飾,十分考究廚師的精工心思,因此並非是平民百姓可隨時品嘗的奢貴壽司。
雜燒物指的是以麵粉漿調和蔬菜和海鮮肉類,於鐵板上煎成的塊狀食物,最爲人熟悉的即有章魚燒和大阪燒。雜燒物是關西地區平民小吃,因此發展出各地各特色的口味。章魚燒起源於兵庫縣的“明石燒”(用雞蛋調和的燒物),由於當時候的賴戶內海盛產章魚,許多人都將捕獲的章魚加入明石燒中,因此就出現了章魚燒這道美味小吃,並且廣泛風行於關西地區。
大阪燒是關西的一道家常菜,一般所見的大阪燒是在面粉漿中加入雞蛋、海苔、高麗菜以及海鮮肉類混合,攤放於鐵板上煎成餅塊狀而成。有人認為它的發源地是廣島縣吳軍港。昭和年代到義大利的軍艦廚師,在當地品嘗到薄餅的美味後,便自行以日本材料改制,推出後大受好評。二戰時期,聘用在吳軍港工廠掌廚的大阪廚師學到了這道煎餅,並且帶回大阪改良發展成現今的大阪燒。
一說起神戶牛肉,大家都會聯想起肥美鮮嫩的上等和牛。原籍於兵庫縣但馬的神戶牛肉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天價牛肉,和一般牛肉不同點在於,它是以拍賣方式得標。據知,一頭在比賽中獲得金獎的神戶牛,甚至以722萬日圓高價售出。神戶牛之所以矜貴在於它的飼養過程,十個月大起的牛犢每天將進食穀物、玉米、米渣和啤酒渣,每日食量高達20公斤,平均每日增磅1公斤,飼養至三十個月左右就可供屠宰。
翻開典籍可發現古時日本人並沒有食用牛肉的習慣,因此神戶牛是在明治維新時期西方人士大舉登陸時才被發現其肉質味美。由於當時日本政府大力提倡民間西化,因此鼓勵人民食用對健康大有好處的牛肉,那些初到神戶的西方商人也在品嘗過神戶牛後大為讚嘆,從而讓神戶牛名聞天下。
並非所有產自神戶的牛皆可稱為神戶牛,真正的神戶牛要求十分嚴格,基本條件是觀其BMS(牛脂肪交雜基準)達六級以上的A4或A5,再因應其BCS(牛肉色基準)及BFS(牛脂肪色基準)來定身價。神戶牛更會有出生證明書,列明其父母及血統,細節程序非常嚴謹,因此絶對昂貴得有理。
米其林之譽
享譽美食世界的權威飲食評比指南《米其林指南》繼2007年首推亞洲東京版本後,已揚言將於不久後推出關西版。數月前,當局在日本公開宣布將於今年十月推出《米其林指南京都、大阪2010》。在籌備的兩年間,米其林派出七人組成的密探深入兩地食店作為評審對象,他們也認為關西這一帶擁有1200年飲食文化,推薦價值甚高。相信一旦公開發售,關西料理勢必在多姿的世界料理上重現風雅食韻。
在東南亞地區,咖哩是一種非常普遍的食物。揉合多種乾燥與新鮮香料烹調而成的咖哩早已成為具有濃厚地域色彩的民族性料理。追溯歷史,咖哩原產自位於南亞的印度,據說是早期為蒙古莫臥兒王朝統治時,由波斯(現今之伊朗)傳入的飲食習慣,從而誕生了此種辛辣醬汁食物。
在淡米爾語中,咖哩一詞原為“Karri”,譯成英文則拼為“Curry”。事實上,“Karri”一詞原指含有“蔬菜與肉類”的一道印度菜餚,只因當初印度為英國殖民時,被殖民者誤傳回西半球並廣泛流行所至,演變至今,所有採用辛辣香料烹調而成的料理均稱為咖哩。
印度咖哩
傳統印度咖哩的秘訣在於香料的組合與烹煮的程序,每戶人家都有各自祖傳私房咖哩配方,選用的香料組合以及比例均有所差別,因此咖哩並沒有標準或統一性的味道可言,所呈現的味道、色澤與濃稠皆有顯著不同。
傳統的印度咖哩是將原香料逐一以石搗研磨成粉末才加以烹煮,此法是為了保留香料最原始濃郁的香氣,不因粉末研磨久置而導致香氣逐漸消散。由於印度是個素食盛行的國度,因此咖哩多以蔬菜入饌,而最常用的香料則是小茴香、芫荽子、辣椒、薑黃和丁香,這種被稱為“Gram Masala”的混合香料是印度最典型的香料組合。印度咖哩由於加入薑黃的關係,色澤偏澄黃,而南亞的氣候使然也影響當地咖哩口味趨向辛辣濃烈。
東南亞咖哩
談起東南亞區域的咖哩,又以馬來半島與泰國式最廣為人知。此地咖哩除了沿用傳統印度香料外,也添加入更具本土風味的食材,例如椰漿、羅望子(又稱Asam)、檸檬香茅、南薑、胡椒和魚露。
馬來半島咖哩呈多元化風格,馬來人製作的傳統咖哩味道一般均不加入椰漿而以酸味的羅望子代之,並加入班蘭葉提升香氣,因此呈現出清新微酸的湯汁狀咖哩。土生印裔所烹製的咖哩除了保留傳統印度咖哩部分原貌外,也同時融入具南洋色彩的椰漿,為濃稠綿密的質地添上香氣四溢的芬芳因子。
日本咖哩
日本咖哩又稱為歐風咖哩,在明治維新期間,日本正大量吸收來自西方國家的文化,因此連經過歐化後的印度咖哩也一併吸收過來,並逐漸廣泛普遍之。如今,日本已是繼印度後,最熱衷於咖哩研究的民族。日本咖哩的醬汁偏向濃稠,其稠化物為法國菜常用的奶油炒麵糊(Roux),多用來製作濃湯。在味道上,擺脫印度和東南亞風的辛辣酸嗆特色,改以溫醇宛如奶油般順口稠滑的甜香滋味另闢新天地。
日本咖哩流行至今,多以即食咖哩塊取代傳統的咖哩粉,這也間接讓咖哩的食用普遍度更廣為流傳至日本家庭之中。於烹調食材上,日本咖哩善於使用新鮮水果如蘋果和番茄的清新與甜度熬煮出一鍋有別於一般印象,榮登日本孩童最愛食物排行榜首的國民食品。
由於深受日本人的強烈喜愛,咖哩已逐漸被延伸至其他食物當中,例如作為拉麵和烏冬麵等湯麵食的湯底,另外,北海道扎幌地區更自創了一種極具特色的白咖哩,以北部盛產的奶製品取代辛辣的咖哩香料作為醬汁調料,呈現出乳白色液狀的新式咖哩。
雖然我不是jamania,不過偶爾在吃膩牛油後,會想要轉換些甜食來佐伴麵包。對於果醬品牌的選擇,基本上都習慣於選購舶來品,因為一直認為國內產的廉價果醬幾乎都是以糖漿、色素、香精和魚膠粉製作出來的,既不天然又不健康。
昨天到住家附近的超市買了圖片中這罐本地製果醬,原因是它的包裝挺歐式,而且看到口味挺特別的(紅蘿蔔和橘子口味),所以就抱著姑且一式的心態買了回家。結果當晚打開果醬一試,嗯~很亮麗的味覺湧上味蕾。這款果醬和一般所見的十分不同,它的質地呈現果泥狀而不是一般的果凍狀,吃下去的第一口洋溢著濃郁的橘子獨特的芬香與苦澀味,紅蘿蔔的鮮甜味也夾雜其中,滿口fruity的滋味讓人想起夏天的California果園,如此陽光清新~
仔細端詳果醬上的標籤,發現它標示著Gourmet jam&Marmalade的字樣,因此它除了可以伴和麵包吃外,還可作為其他食物(蔬菜和肉類)的佐醬呢~就似redberry sauce作為烤春雞的佐醬般,十分完美的搭配。
這款果醬主要以紅蘿蔔泥、橘子肉&皮、檸檬汁和紅糖熬製而成。售價也只是RM5.30(沒記錯的話~)而已,素質絶對有歐洲老婆婆手工製果醬的水準喔~大力推薦這款Home Made by Mel & Anne (Gourmet jam & Marmalade) ^____^
最近到十大書坊租了這套漫畫回家看,這個以葡萄酒世界為主題的漫畫,是需要認真賣力看的漫畫,所以平時看漫畫可以每十五分鐘看一本漫畫的我,看這套漫畫時顯得過度認真,因為要記的東西很多,要反覆嘴嚼的拗口法文很難-___-",唯有用幼稚園階段的法語程度來記誦每一支酒名和地名,因此看書進度很慢,一個晚上連半本也看不完,尤其是尾端附設的葡萄酒知識講義,更是看得(背得)有點頭冒金星...晚上睡着時還會潛意識的以為自己還在背誦着,莫名其妙的壓力油然而生。看了這段形容自己看這套漫畫的情形,感覺好像這套漫畫挺複雜難懂,是吧?其實,這是個人因素了,想必只有我看漫畫會看得如此壓力沉重吧~~哈哈! ^__^" 如果可以抱着輕鬆的心情,當作一般漫畫看,看不懂的情節或是唸不出的發音,就讓它混過去好了,別像我那樣一直停留在字面上反覆琢磨,這太累了啦!
話說回來,這套人氣漫畫有改編成日劇喔~主角神咲雫由"票房毒藥"龜梨和也擔綱,因此,雖然是人氣漫畫,不過依然不敵票房毒藥的荼毒,收視並不理想...
以Something about Sofia為主題設計的場地
昨天和Irene在Bukit Tinggi逛的時候,無意中發現這家寫著Mediterranean Restaurant的地中海料理餐廳。基於對地中海料理的狂熱(迷思),於是就走了進去冒險一試。圖片上方的是Tzatziki,是一種希臘餐前菜,白色沾醬由原味乳酪,薄荷,小黃瓜,蒜頭和橄欖油拌合成。這種沾醬由於加入了薄荷,所以吃起來十分清新,特別適合在炎炎熱天的氣候下配合Pita Bread進食。不過如果給我改良的話,我會加入一點檸檬汁和砂糖提味,把雖然清新但略嫌平淡的沾醬改成更討喜的微酸帶甜
且清新的口感。下圖則是西班牙Paela Rice + Grilled Chicken,雖然吃起來滋味不錯,可是卻無啥特色,Paela rice煮得像常吃的fragrance rice般,而且也沒用上番紅花調色香。(這種價位也確實不可能放番紅花下去啦~)而最後點的西班牙烘蛋簡直是騙錢....-___- 整體而言,列為不會再回頭的餐廳。
今天依然回來公司寫稿,不過今天三樓顯得格外冷清,因為只有我一個人在埋頭苦幹。
爲自己沖泡了一杯伯爵熱茶,電腦連上我最愛的台北愛樂台,節目正播放著拉威爾Maurice Ravel的"鵝媽媽組曲第五首:神仙花園Le Jardin feerique"。這是延續組曲第一首"睡美人的孔雀舞曲Pavane de la Belle au bois dormant"的結尾曲。樂曲返回到睡美人的故事。一百年後,一位年輕的王子發現了沉睡的公主,並且以深情的吻喚醒了公主,最後童話故事中各式各樣的角色都出現,為兩人慶祝。樂曲一開始,是採用了像催眠曲一般和緩速度的圓舞曲,描繪這個迷人的仙境,最後則是以頗為華麗的琶音,奏出歡慶的氣氛。
看了看即時曲目,今天中午似乎將會是由拉威爾陪伴我渡過喔~~
我知道出外購物應該自備環保袋,減少使用塑膠袋,做個eco friendly的人。朋友也說背著Origins環保袋做grocery shopping會比較有氣質.......-___-""
其實我都知道,一早就知道~可是我現在每次去grocery shopping還是大袋小袋的提著印有大大TESCO,COLD STORAGE和GIANT字樣的塑膠袋回家,而把ORIGINS環保袋藏在浴室裝瓶瓶罐罐......其實我也不想,真的很不想這麼做,可是,有啥麼辦法呢?
我每天都需要TESCO,COLD STORAGE或GIANT的塑膠袋裝廚餘垃圾,爲了保持家里塑膠袋的存貨穩定,我幾乎每週都必須去提回來幾個。只怕塑膠袋用完了,廚餘垃圾沒袋子裝,沒袋子裝要怎麼倒垃圾呢??
怪不得幾乎每個挽環保袋去grocery shopping的氣質女都是家里有媽媽負責倒垃圾,而負責解決家裡日常垃圾的婆婆媽媽則是塑膠袋的死硬份子,而我呢~當然也是其中die hard份子,簡直是"無塑袋毋寧死!"......
其實我也想美美的挽個環抱袋在COLD STORAGE買SALAMMI和Pesto,可是我不能~不能沒有印著Cold Storage斗大字樣的塑膠袋.....
這篇文章是寫來敬告特定的數位友人,如您路經此地看到此文,從此以後別再用教訓我的語氣建議我用環保袋了。唉~你們家裡缺裝廚餘垃圾的袋子是你們媽媽的事,可是我家缺裝廚餘垃圾袋子卻是我自己的事。身不由已啊~~
PS:當你們挽著環保袋購物回來暗自高興替地球省下幾個塑膠袋的同時,你知道你媽媽正在努力的向菜市場賣菜uncle凹多幾個塑膠袋回來,然後如視珍寶的逐個摺疊整齊收集嗎??這都是因為"倒垃圾要裝袋子"!!
這间烏漆嘛嘿的密室就是Sensory Room~超有power of universe的神秘感。

星期六中午到Ritz Calton的Spa Village接受兩個小時的按摩療程。首先安排給我們的是獨特的Sensory Experience,根據公關表示,這是KL Spa Village的signature treatment。它是一種結合心靈與身體治療的馬來式療法。我們換上寬松的衣服後,被領入一间黑暗但舒適的房間裡,躺在地上的軟墊,望向天花板一顆顆如繁星般的霓虹小燈,伴隨著治療師節奏性地敲擊馬來銅鑼以及懸秘的背景音樂,營造出一種強烈的新世紀神秘感。之後,治療師請我們盤坐著面對眼前架子,首先將填上自己煩惱事情的白紙條浸在右邊盛滿水的碗中,代表讓大自然的力量將煩惱帶走(可是明明就是帶不走啊~我心中OS道!)然後喝一口清水漱口,閉上眼睛開始品嘗四種人生的味道,首先是苦(吃在口中不曉得是啥麼植物,真的是苦到臉部扭曲....) 接下來是鹹(我並沒有按照指示把小碗上的鹽全吃進口中,只輕輕沾了點在手指上放入口中~)之後是酸(這次做不了弊,只有硬著頭皮把一小塊檸檬肉給丟入口中,又是臉部扭曲一次~)最後終於等到甜了!(是一小塊甜棗肉!)整個療程結束後,坦白說,我不曉得它的意義何在。或許我所背負的煩惱過大,無法爲這個療程所解釋吧~療程結束後移到個人廂房進行一個小時的按摩(嗯~這才是我所需要的....最近背部肌肉又開始酸痛)。按摩結束後,我們到Lobby Lounge品嘗英式下午茶點,除了多款不常見的茶葉供人挑選和水果甜點派塔讓我留下印象外,對其他鹹點三明治有點小失望說...
這個星期是趕稿周,可是腦袋偏偏被漿糊糊成一團,平時文字如同江流般滔滔湧出的情況不見了,現在簡直可以用"詞彙就像剛斷水的水喉般,滴~~搭~~滴~~搭~~地一點點流出"來形容。真是要命~
難道是我之前把水喉開得太大,導致腦袋裡的文字都流光了嗎?-____-"
(抱歉~我不曉得我在寫啥麼~嚴重恍神中)
今天中午去完Sothys的發表會後,開車到公司附近的診所做體檢。結果...出來取車時,發現一片"牛肉乾"貼在車境上,嗚嗚嗚~我竟然忘了投停車錢...100塊的牛肉乾欲哭無淚~
Bienvenue chez les ch'tis是08年出品的法國喜劇電影,以諷刺手法描述法國北部的"野蠻荒涼"。和典型法國電影取景自巴黎或法國南部不同,這部片子對於在外國人眼中比較陌生的法國北部做了一番詮釋。法國北部對我而言是個挺陌生的地方,印象停留在初級法語課本上那幾張佇立在一片荒涼雪地上的孤獨城堡圖片,這也是一般人(包括法國北部以外的法國人)腦海中的印象。
故事從一名南部小鎮的郵局長受迫於妻子要求調職到南部海岸度假小鎮的壓力,而冒充殘障人士向上頭申請調職,結果東窗事發被發配邊疆到鳥不生蛋的北部小鎮去。可憐的局長帶著悲戚的心情遠赴北方,可是一連串的事情卻讓他愛上了這個並不如外间所言的糟糕,並且還深深愛上了這個鳥不生蛋的地方......
故事處處充滿法式幽默以及令人發笑的諷刺情節,若看膩唯美陽光的法國電影,不妨來趟不毛之地的視覺探索吧!
星期一二Icon編輯團隊到位於Rawang的Serendah度假。住進這座躲藏在密林中的玻璃屋中,超有日本偶像劇的感覺說~~這裡的度假屋非常低調,由一位華裔建築師擁有,其玻璃屋還曾經獲得設計獎。整座密林裡只有六棟別墅,不過幾乎都不會遇上其他人,因為本地人知道這個地方的實在太少了。我很喜歡這個地方,即使沒有網絡線路,一點關係也沒有,只要一本好書一杯好茶一闕好樂,就可以讓我發呆上好幾天。
難以想像自己竟然會受困在自己居住的公寓裡,那種氣急敗壞兼荒謬的感覺真的是很奇特。
今早走向全棟僅有的一部電梯準備下樓到停車層,結果電梯停在地下某一樓層達15分鐘之久,並且傳來大力衝撞發出的砰砰砰聲。我以為電梯故障了,於是選擇步行逃生門的階梯下去。當我到達停車樓層時被一道安全鐵閘給擋住了,於是按了電子按鈕開門,問題出現了,那道竟然不開,屢試不爽。只好再腳蹬三吋高跟鞋爬回上面一樓,嘗試另一道逃生門的出口,結果那道鐵閘還是開不了,我只好滿頭大汗的再次爬回我住的那一樓,瞄了一眼電梯樓層顯示燈,還是停在某個地下樓層動也不動,過程中已經過了半小時多。天啊!我竟然受困在自己住的公寓裡面出不來!真是見鬼!!電梯不動連逃生門的鐵閘也打不開,如果當時我是因為公寓失火而逃命的話,鐵定就在那道鐵閘旁活活燒死或燻死。
就在我打算回家休息時〈蹬著高跟鞋跑來跑去是一件很累人的事情〉,電梯忽然動了,裡面走出一個清潔女工,於是問她是不是電梯壞了,她說是有人在地下層搬東西,她也等了足足30分鐘才可以上來。然後我再投訴逃生門的鐵閘不能開,她竟然告訴我一個讓我很冒汗的事情,原來那道鐵閘必須在按了紐後的五秒鐘之內迅速飛到鐵閘打開,否則過了五秒後鐵閘會自動關閉。真是哇靠!鐵閘和按鈕之間隔著十級階梯,要人怎樣在五秒內飛過去呢?何況!何況是一個穿著高跟鞋的女人!真是好一個白痴大男人主義系統,我想如果有一天失火的話,我一定會是那個活生生被燒死在按鈕旁穿著三吋高跟鞋的死者。
上圖 野菜飯佐烤黑鱸魚 下圖 關西箱壽司佐生魚片
上星期吃了一頓PJ Hilton招待媒體的日本關西料理。當天特別推介的是關西地區獨有的"箱壽司"。與一般常見的"握壽司"不同,箱壽司是利用長形木盒內填醋飯以及生魚片壓緊後,用刀切塊而成的長方形壽司。這種源自於日本平安時期的皇室貴族料理,時至今日依然被日本人視為高級的料理。
不過觀看了當晚現場示範箱壽司製作的主廚手藝後,倒是有小詬病讓我"感冒"不已。現場使用的白色盒子在一经探問後,才知道那竟然是個塑料箱合,那位留日取经回馬的主廚回答說:"為了方便,我們現在已經改用塑料盒子。"個人當場真的是orz + -___-反應。一個不停強調自己從日本學藝取經回來的大酒店主廚,竟然會如此不注重細節要求,將一個製作料理、擁有特殊意義的壽司木盒換成廉價的塑料盒,僅僅一個小細節就可以讓人爲這頓餐點未吃先扣分。
我國高級飲食業距離米其林水準還有一萬八千里的路途,首先就是敗在這些不注重細節的粗枝大葉缺點上......
最近收到一支Aramis Always for her香氛,對我而言,這是一款無法圓滿的男女對香,我無法得知他是否一直在用著我當初送給他的同款男香,也無法得知那支男香對他而言是否存在意義可言,會否攀附著絲微我的模糊影像在香氛當中?我早已把屬於自己的那支送了給朋友,因為我再也沒有勇氣穿戴這款似乎和他有著某種微妙關聯的香氛。如今接收到第二支的不圓滿香氛,我照例送了給人,與其將這瓶不受祝福的香氛留在身邊,倒不如送給一個可以讓它變成圓滿的幸福香氛的新主人。
我那敏感纖細且多愁散感的情緒似乎又在暗地作祟了。無意間,把本該封存在記憶中的某個部分給釋放了出來。
美容品牌在世界各角落尋找稀有植物成分研發,已是近十年來的主流風氣。繼不久前出席的Origins Make a Difference 所使用的Rose of Jericho,這次又來了個Clarins Hydra Quench的Katafray。生長在Madagascar的Katafray是一種樹木,又被稱為鎖水樹。淺色的木材就像黑檀木般耐用,是島上居民用來搭建屋棚的主要建材。在當地傳統醫藥知識中,用Katafray樹皮製成的飲料具有滋補和退燒的功效,萃取出來的精油以強化與鎮靜的功效聞名,而樹皮萃取物則有助於改善角質層並促進肌膚天然保濕機制,所以當地婦女會把樹皮磨成粉末塗抹在臉上當保濕品來用。
最近佳士得在香港的春拍上拍賣了一幅吳冠中的偽畫,以158萬港幣成交。結果吳冠中本人跳出來指證說從來沒有畫過這幅名為《松樹》的畫作,而且根據佳士得所提供的來歷顯示,表示現藏家是在1991年吳冠中在香港所辦的畫展中購得,問題在畫家本人表示並未在1991年香港開過畫展,顯示現藏家提供的來歷證明有問題。最扯的是在拍賣前,負責吳冠中畫作的代理已經向佳士得反應即將拍賣的畫作是偽作品,結果佳士得還是照常拍賣。然後在香港媒體爆出這條新聞後,佳士得還死不認錯的如此表示::“近期有媒體報導質疑佳士得香港2009春拍中某件作品,我們對此表示遺憾。佳士得的專家們傾注了大量的資源來調查我們所有上拍作品的傳承紀錄,以嚴謹的方式來征集每一件作品。我們對該拍品的傳承紀錄感到滿意。"
我覺得真的沒啥麼比這更扯的了,作品原畫者都親自跳出來說這是偽畫了,可是堂堂一家國際公信拍賣行竟然如此草率行事,而且死不認錯的態度,真的令人無法茍同。
前幾個月曾經在雜誌上介紹過這款Mikimoto南海黑珍珠指環,是我近期來最愛的一款。沒有一般珠寶設計的show off弊病,簡約低調得來又有品味,呼~真的太喜歡了啦~(PS珍珠原色應該是黑色才對,螢幕顯示色有誤差)